2019年7月2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舉辦清代政治史研究工作坊第二十五期講座活動。講座由美國阿克倫大學歷史系趙剛教授主講,題目為“琉璃廠外:明清間江南書店的書籍世界——以17-18世紀日本所存唐船持渡書目錄為中心”。講座由清史研究所副所長劉文鵬教授主持,曹剛華教授任評議人,清史研究所楊念群、祁美琴、董建中、胡祥雨、曹雯、毛立平等老師和部分同學參加了本次講座。
趙剛教授曾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現任教于俄亥俄州阿克倫大學歷史系,從事明清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清朝向海洋開放:重思1684-1757年清朝海外貿易政策》(The Qing Opening to the Ocean:Chinese Maritime policies 1684-1757)等。
本次講座中,趙剛教授通過分析東渡日本的清代文獻及其目錄,突破國內現存材料的限制,探討康雍乾時期江南書店針對“精英藏書家”之外的普通讀者的售書狀況,以此探討17-18世紀思想學術變動的走勢。
現存的清代出版文化材料主要可分為遺留的典籍和清人編寫的書目兩大類,但大多反映社會中上層知識分子與精英藏書家的偏好,與書籍市場實況存在差距。趙剛教授以顧炎武的《音學五書》的銷售情況為例,說明顧的學術影響之盛并非如傳統著作所述,而清代學術發展和轉型遠比傳統學術討論想象的復雜,考據學的崛起遠不如后世料想得順利。
所謂唐船持渡書目,即明清之際以來中國輸往日本圖書的目錄,主要由書商大宗采買,考慮銷路而非文人品味,因此更能反映出以出版業極發達的江南地區為代表的國內書店所售書籍的情況,從而保留一些“盛清文化世界己經消失的側面”。在此之前,日本知名學者大庭修已對唐船持渡書目作出研究,但更關注當時日本朝野對中國書籍的反應。趙剛教授結合多種材料,分析了李贄著作在明清易代之際的傳播與禁毀,認為以李贄為代表的晚明學者在明亡近百年后的康雍乾時期仍具有較大影響力,令統治者深感不安,可能是清代種種文化政策的成因之一,可惜這種影響力至今尚未為學界所重視。
傳統明清思想學術敘述中將往往將明清思想脈絡歸納為晚明、明清之際和乾嘉三個涇渭分明的階段,趙剛教授卻指出,晚明和盛清的思想文化之間也許并不存在清晰的時間界限。明清易代,盡管政治語境發生劇變,考據學逐漸成為主導,但晚明思想的影響力仍得以延續和伸展。17-18世紀在清代江南和日本長崎之間往來的書商所留存的唐船持渡書籍及其目錄,不僅展示了中日文化交流情況,更補充了當時知識和文化世界的多重面貌,有益于發掘中國思想和書籍人文世界的新維度。
評議人曹剛華教授稱贊趙剛教授以17-18世紀日本所存唐船持渡書目錄為中心探討書籍史、閱讀史的視角獨具價值,這些材料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國在售書目實況與文人精神思潮,則可通過更細化的書目分類和量化統計分析,進行更深入地考察。在場的老師們也分別就感興趣的問題與趙剛教授進行討論,現場氣氛熱烈而融洽。講座圓滿結束。
(通訊員 李以清)
|